稻城蚌普寺
蚌普寺是稻城最古老的寺庙,距县城30公里,海拔3940米,距今已经900年的历史了,是藏传佛教,白教的寺庙,藏语叫噶举派。
白教的传播主要是靠“口述传承”,师傅口授给弟子,弟子根据师傅的传授进行修炼,不太依赖经文和书本,所以也被称为“密宗”。密宗的修炼非常艰难,蚌普寺的僧侣修炼,至少都要经过三年三个月三天的时间,而且在修炼期间不能与外人见面,亲人也只能一年相聚一次,而且必须隔墙进行交谈。三年修行完成要通过考试,合格者能一跃跳上后山数十米高的绝壁,蚌普寺的创始人名叫噶玛巴·都松钦巴,南宋末年,噶玛巴·都松钦巴师兄三人游历来到桑堆河谷,看到这里山势雄伟,草场开阔,河流纵横,是一片风水宝地,决心在这里修建寺庙,弘扬佛法,单如何修建三人意见各不相同。都松钦巴修造的寺庙要象在绝壁上的飞鸽,二弟说修建寺庙要象睡卧森林的美豹。三弟说修建的寺庙要象草地里奔跑的狐狸,最后照老大和老二的意见修建了蚌普寺,大家看看,眼前的蚌普象不象绝壁的飞鸽,森林中的美豹。噶玛巴都松钦巴从此60岁开始创建寺庙,到86岁圆寂,一直住在蚌普寺,为周围的民众传教布道,深受百姓的爱戴,在圆寂前他问信徒们是要留下自己的肉身还是要留下塑像,信徒们想肉身会腐坏,而塑像可以永久保存,决定要一尊塑像,于是噶玛巴·都钦松巴利用湖水的反光制作一尊自塑像,着尊自塑像是八岁的身高,80岁的面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稻城乃至藏区最重要的活佛把着尊佛像珍藏起来。在1984年重修寺庙时才重新贡奉在蚌普寺内。在后的岩壁上,有很多古老的岩画和修行的山洞,其中有一幅古老的文字,是噶玛巴·都钦松巴用自己的鼻血亲手所写,千百年来无人能破解其意。1999年西藏高僧阿公活佛来蚌普寺,终于揭开了千古之谜。这段藏文的意思是:“我走遍康区,这里是最美丽的地方”。
噶玛巴·都松钦巴(1110~1193)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创始人、著名佛学家。出生于朵康哲雪地方(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境内)。原名却吉扎巴,自幼从父学习藏文和密法。1127年出家为僧,师从噶当派大师学习阿底峡大师所传密法。南宋建炎二年(1128)赴前藏从嘉玛尔巴等大师学习噶当派《慈氏五论》和《中观六论》等教法,次年受比丘戒。绍兴九年(1139),从噶举派创始人塔布拉杰大师修持《四座》、《菩提道次第》等法,以能坚忍修持而著名。随后,相继兼收并蓄噶当派的《那若六法》、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萨迦派的《道果法》等主要教法,卓有成就,其中尤以噶举派的“拙火定”和“大手印”的修持成就最大。十七年,他在昌都的噶玛地方修建噶玛寺收徒传法,创建噶玛噶举派。淳熙十四年(1187),他在拉萨西北堆龙地方(今堆龙德庆县境内)修建楚布寺。此后,噶玛丹萨寺与楚布寺并称为噶玛派上、下二寺。都松钦巴著有《四面金刚亥母》、《四续释》、《梦事三种》及《神鬼饶益之隐身术》等佛教著作。噶玛噶举派后来创立活佛转世制度,都松钦巴被噶玛噶举派尊称为该派黑帽系第一世活佛,首创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都松钦巴创建的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派中最早采取活佛转世制承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