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
大理的农耕和水稻栽培,已经有久远的历史,在各种纷繁的农事季节,就有许多配合农事的节日出现,开始的时候,也许只是一村一寨,后来由于互相不断的往来,渐渐成为整个民族、整个地区共同的节日,而且还赋予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增加了趣味,使节日的生命历千百年而永不衰竭。这些节日,都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农事活动中。比如育秧播种时,人们举着稻草搓成的草把,点燃火,围着田埂跑完一圈,然后边撒播谷种,边唱着祝祈歌的“田祭”。到了秧苗发绿,插秧的时候,要开“秧门”了,虽然是泥水里劳动,无论老少男女,都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青年妇女,头戴朵朵鲜花,预祝好收成的对歌,传遍了苍山洱海。秧栽完了,一个村寨一个村寨,要“关秧门”,这时大家小户的人家,把蚕豆用油’沙炒得又泡又黄,见人就分发一份。在薅秧的季节里,别具民族特色的“田家乐”,在田头.演出,风趣而又诙谐,禾苗扬花、灌浆、吐穗,千里稻花飘香的时候,欢乐的“火把节”又到了,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喊叫着奔跑着在田野间来往穿行。新谷登场前,每个农家都少不了要邀来亲朋好友,为在望的丰收祝福,共享一年一度的“尝新”节。
火把节,是大理纷繁的农事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起子何时已不可考。
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个动人的传说哩!相传南诏时候,星回节祭祀祖先,各诏诏主少不了都要参加,南诏统一五诏,早有存心。在星回节祭袒的对候,用易燃的松明,建盖了一座祭祀楼台。各诏诏主来到后,登楼祭祀,祭祀完毕,楼上设宴招待、南诏王借故下楼,趁机点燃了火,松明楼顿时成了一片火海,五诏诏主活活被烧死。邓赕诏主的柏节夫人,早看穿了南诏王的用心,劝阻丈夫不要前去,但迫于祭祖,又慑于南诏的威力,不能不去。柏节夫人劝阻不住,知道此去势必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铡戴在丈夫手腕上。果然不出所料,五诏的诏主,在松明楼均被活活烧死,尸体模糊难辨。柏节夫人在灰烬里用双手掘尸,十个指头鲜血淋漓,终于找到了铁铡,认出了丈夫尸体,正在哭得悲痛欲绝,南诏王见她姿色出众,智慧超群,定要强逼她为妾,柏节夫人不从,回去掩埋了丈夫尸体后,与围城的南诏兵将血战,直坚持到弹尽粮绝,最后投洱海而死。据说这天是六月二十五日。
从此,每年到了六月二十五日,大理城乡各族群众,穿起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牛,庆祝节日。孩子们忙着将劈成一片一片的木柴,捆扎成火把,姑娘们把从山上挖来的金凤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捂成红指甲,大村小寨的人家,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10几20米高的木杆作心,周围裹上干竹、麦杆,捆成直径80公分左右的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红线绿线串起的梨果,五颜六色挂满火把上。靠近洱海岸边的村寨,除了竖火把外,还村与村,寨与寨进行花船比赛。一张张花船,打扮得五光十色,年轻的船工,腰上系着拖垂到地的彩色腰带,在唢呐声、锣鼓声中,千舟竞发,呐喊声响彻云宵,岸边围观的群众,成千上万……
夕阳西下,饲养马的人家,小伙子骑上毛色发亮的光背马,双脚紧紧夹住马肚,放缰在村道上来圆奔跑,“得得”的马蹄声,扣击出石面上火花闪耀。夜幕降临了,通红的火把照亮了村寨,大火把下,.人们歌着舞着,孩子们举着一把把小火把,在田野间奔跑,喊叫,一把把抓出背在袋里的松香面,撤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火光,映红了苍山上下,烧破了夜空,直到夜静更深,火花才渐渐隐没。但沉浸在节日狂欢里的人们,依然方兴未艾,无休无止的对歌声,弥漫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
金凤花根色红指甲,村道上蹓马,竖大火把,点小火把,花舟竞赛,既体现了农事的欢乐,又一一再现了传说中柏节夫人的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