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东竹林寺
噶丹·东竹林寺是香格里拉仅次于松赞林寺的另一大寺庙,建于1667年,原名冲冲措网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本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建寺初期仅有僧侣16人。后与抗萨、支用、书松等7个小寺(贡巴)合并,便名噶丹·东竹林,意为成就“二利”(利已利人)之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与德饮林、红坡羊八景林同时被藏传佛教格鲁派兼并,改宗格鲁派。清康熙十五年,五世达赖赐寺名为噶丹·东竹林,属格鲁派大规模兴建的康区十三林之一。经大规模兴建扩建后,东竹林寺成为德饮境内格鲁派三大寺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成为康南地区宗教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东竹林寺十年动乱时遭破坏,1985年7月,由州、县人民政府拨款再建噶丹· 东竹林。历时7年,一座巍峨壮观的新寺已矗立在原址。新寺建筑井然有序,布局合理。远远望去,储墙排列,褐窗密布,平顶楼房鳞次栉比,俨然一座城镇。位居中央的大经堂为四层土木结构建筑,82根合抱大信成网状密布,底层是全寺剌嘛的念经处,正面从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达玛仁青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像,两边是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度母、普贤等佛和菩萨像。第二三层分别为经堂、佛殿,以及堪布(掌教)念经和起居的静室,各层内外都装潢富丽,彩绘纷呈,加上宗教艺术瑰宝——雕塑、唐卡、壁画的特点,更显得金碧辉煌,气氛庄严肃穆。二层新塑的强巴佛记6.8米。三层觉卧拉康(释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约10.5米,铜质蜜金,佛冠及前胸镶满珍珠宝石,系拉萨色拉寺所赠。
清康熙年间的东竹林间,名声远扬。当时,昌都活佛帕巴拉·米榜格列甲格列甲措到该寺传教,并为该寺向清朝廷呈状,要求允许东竹林为皇上举行祝寿活动,皇上给予应允,并每年赏赐该寺百驮大米。此后,历代皇帝在财经、供品及特殊招贴、匾额、浩封等方面给东竹林寺诸多关照。五世达赖期间的扩建,也多由国库赐银。当时,寺内建成了能容纳两千多人的经堂大殿。大殿建筑和陈设引人注目。大殿正中的铜瓦殿内金光灿灿的五座镀金宝鼎佛光闪烁,还有强巴佛殿、护法殿、白伞盖母殿、佛塔殿、藏书院、印经院、万万咒轮堂、斋戒堂等设于大殿内,使大殿气势和威力显而易见。大殿周围环绕着8所活佛静室和300多所僧舍。
噶丹·东竹林寺在清康熙、五世达赖时期的大规模兴建扩建后,寺院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在佛事活动上继承了拉萨上密院的常规,着重密宗仪轨。在扎塘丹白坚赞活佛主寺时,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为东竹林制定了大规章,法规戒律趋于完善,大乘长净和斋戒等密宗仪轨遍行各香火部落,清未,僧谷人数达700多人,有活佛10人。从清朝开始,东竹林寺内的珍贵文物越来越丰富。很多珍贵的佛像、经典、佛塔、唐卡、法器集中于寺内。堪称稀世珍宝的有弥勒法轮佛像、红铜镀金白度母像、三世诸佛像、文殊菩萨像、特大堆乡唐卡净罗王群像、十六罗汉像、十七幅“班禅历生传记”刺绣、《释迦百行传》等。1943年,东竹林寺最大的佛像——弥勒佛像制造竣工,此佛像为红铜镀金像,有三层楼高。
建国后,东竹林寺得到保护,依然讲修佛法,松谋活佛和甘孜居里活佛也先后几次到该寺传授教义。
1987年10月,东竹林寺举办了盛大的“格规定木”庆典活动,此后每年都过增值节,并在此期间展出该寺珍藏的一幅长达 8.5米、宽5.2米,用五彩丝线精织而成的护法神像,供香客观瞻礼拜。所谓增值节,就是东竹林寺极为隆重的传统跳神大法会。法会期间,进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即庄严的诵经仪式、大型跳神活动等,各方面僧俗人士云集东竹林寺,场面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