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文化增彩大理旅游

洱海划定300亩水域为鱼鹰捕鱼“表演场”

李六妹一上船,鱼鹰就把她团团围住。

鱼鹰绕竿绝技

清晨,袅袅薄雾下的洱海,碧波荡漾。湿地上,几匹小马贪婪地啃着嫩草。10艘小船正准备出海,船舷上,数十只鱼鹰整齐地列队,有的低头梳理着羽毛,有的和同伴窃窃私语……白族青年渔民杨玉藩拿起船桨,泛舟洱海。还是那艘划了多年的小船,还是那群陪伴他多年的鱼鹰。他的歌声响起,悠远绵长,船桨咯吱作响。这时,一只鱼鹰捕到一条鱼,其他鱼鹰们便振翅飞扑过去争夺,像是争抢功劳的士兵,水花四溅,足有半米高。杨玉藩不慌不忙,只一声长啸,鱼鹰便衔着一条大鲤鱼向小船游来。

鱼鹰世家:世世代代都在驯养鱼鹰

杨玉藩家养鱼鹰的故事,得从他的爷爷杨六斤和奶奶李六妹说起。杨六斤和李六妹是洱海边上一对普普通通的渔民夫妇,住在喜洲镇沙村村民委员会沙村自然村。小时候,李六妹家的后墙,就是杨六斤家的天井。

杨六斤家祖祖辈辈打鱼为生,饲养鱼鹰已有六七代人的历史了。13岁那年,杨六斤开始跟随父亲出海捕鱼放鱼鹰,至今已在洱海上漂了50多年。李六妹嫁给杨六斤后,就开始了喂养鱼鹰的海上生涯。那时候,他们夫妇俩只有一条又窄又小的小木船,白天划着它

海打鱼,晚上停靠到岸边睡觉。锅碗炉灶挤在船上、年幼的孩子长在船上、相依为命的鱼鹰也养在船上。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一条小木船换成了几条大铁船,李六妹夫妇依然漂在海上,精心饲养着他们的鱼鹰。大儿子杨朝月10岁就跟着父亲杨六斤在洱海上打鱼,也从母亲李六妹那里学到了不少的饲养鱼鹰的经验。几代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杨六斤的孙子杨玉藩如今也成长成为一把驯养鱼鹰的好手。

身怀绝技:鱼鹰捕鱼有了“表演场”

2006年,与杨玉藩一家同村的渔民杨义珠,在大理才村码头北500米的岸滩上,摇着自家的小渔船,带着12只鱼鹰,开始为外国游客表演鱼鹰捕鱼。杨义珠有一身表演鱼鹰的绝技。用划船的竹竿担在鱼鹰的脖子上,将正在水中浮游的鱼鹰旋转上几圈,再把竹竿举起来,鱼鹰就会稳稳地绕在竹竿上。

从杨义珠爷爷的爷爷开始,鱼鹰就一直是他们家族中最忠实的捕鱼伙伴。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捕捞手段的普及,饲养鱼鹰的渔民越来越少。上个世纪60年代,沙村有72家渔民饲养鱼鹰,养殖着近1600只鱼鹰。到上世纪90年代末,鱼鹰养殖户剩下30家。到2005年,沙村饲养鱼鹰渔民已经减少到10户,鱼鹰105只。而到现在,仅有6户人家在养殖鱼鹰,鱼鹰的数量也锐减到不足百只。

每年洱海封湖禁渔期间,杨义珠和其余几户饲养鱼鹰的渔民,都特别希望政府能划定水域为游客表演,让他们通过鱼鹰表演挣钱养活自己。杨义珠的这个愿望,经过杨玉藩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今年6月成了现实——今年年初,当地政府为沙村渔民划定了300多亩鱼鹰表演水域。

梦想成真:鱼鹰文化增彩大理旅游

与此同时,今年6月,“大理洱海(沙村)鱼鹰驯化基地” 终于在杨玉藩手上挂牌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基地已拥有了近200名年龄从18到50多岁不等的工作成员,以及40多个能歌善舞的年轻演员。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美味鲜鱼、观看鱼鹰表演,还能看到白族民间传统舞龙舞狮、白族情歌对唱、霸王鞭舞等节目。基地成立两个多月以来,绝妙的鱼鹰捕鱼表演以及白族特色的民俗歌舞表演,每天都吸引了150多名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杨玉藩不胜感慨,自己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会把鱼鹰文化继续发扬下去,真正让沙村群众在旅游开发中受益,为大理旅游增添新的光彩。

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涂序波/文 涂序波/摄(春城晚报)

  • 上一篇资讯: 没有了
  • 下一篇资讯:
  • 云南主题旅游线路云南经典观光游 云南摄影创作游 云南深度体验游 云南高尔夫旅游 云南VIP尊享游 云南包车自由行

    云南旅游线路类集一日游 二日游 三日游 四日游 五日游 六日游 七日游 八日游 九日游 十日游 十一日以上游 丽江接团旅游线路 大理、丽江游 丽江、香格里拉游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游 大理、丽江、泸沽湖游 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游 昆明、大理、丽江游 西双版纳长线游 丽江、香格里拉、梅里雪山游 丽江、香格里拉、泸沽湖游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泸沽湖游

    云南特色旅游专题云南温泉SPA旅游 云南元谋土林摄影 云南东川红土地摄影 云南罗平油菜花摄影 云南元阳梯田摄影 稻城亚丁旅游指南

    关于本站』『常见问题』『预定须知
    Copyright©2002-2023 云南旅行 - yunnantour.net 版权所有
    电话:+86-871-63338882 || 手机:+86-18908891220 || 微信号(WeChat ID):kmtrip
    QQ客服一:云南旅游线路咨询 QQ客服二:云南旅游线路咨询 云南旅游Gmail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