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中的胜景---龙洞
地处滇黔交界的宣威素以人多火腿香而闻名于世,你可能从没听说一个叫龙洞的绝妙去处。春节期间,我特意随到该地赶花街的同伴们一同前往,拜访这藏在深山里的胜景。
从县城出来,途经来宾,沿倘可公路前行大约五公里以后,乡村公路变得越来越难走。这时,已置身于来宾和倘塘两镇的交界的陡山坡山系。长征时贺龙元帅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的虎头山之战就在这儿打响的。只见众山从四面环聚而来,有的高耸云天,料峭挺拔,有的平铺而出,状如马鞍。我们将车停在路边。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继续沿东面深山里前行,寻找龙洞。
在山路上步行约两里的途中,只见满山青松密布,层层叠翠。红花和绿叶不时将石灰岩石头掩映于枝稍丛尾,极象啃饲于春山之中的山羊。行至一丫口处,一条幽深小路直插向前方沟底,沿幽径而下,就来到龙洞的水洞。
水洞因一股清泉从洞里潺潺流来而得名。进入洞中,一股清凉之气迎面扑来,恍若又回到一个雨雪纷飞的冬天里。沿着修补出来的小路续进,只见洞里乱石如云,有的状如飞禽,有的貌似走兽,不一而足。小心沿着窄路又继续前行,前方宽地上遍布无数密集石纹,在身后的走来的龙洞工作人员提示说这就是龙洞得名的渊源所在,我亲往细看。但见最上面的石峰上有层层叠叠的梯田,各梯田之间又有一小小的缺口相连,我即刻联想到元阳的高山梯田,不也是从山顶沿坡而下,五谷丰登,民丰物卓的吗?正当我幻想之时,同伴中的一人惊呼:“这青蛙嘴里真吭着宝石呢!”我循声而去,只见在右角一块梯田边上蹲坐着一只高约两工分的青蛙,迎天而叫。我伸手沿嘴摸去,果真摸到一颗鸡蛋一般大小的光滑石头,原来这青蛙的叫唤声中已经将一个金贵富足的年成叫来了。
更为叫绝的是在梯田下方盘恒交错的两条石龙,一条面目清晰,威风凛凛,龙嘴刚好伸右边石壁上的一圆石下面。另一条神龙难见其首,我仔细看清后才发觉原来那龙头已经早已跃上石壁,在圆石的上面去了,和下面的龙头形成对峙之势,共同争咬其中的圆石。这岂不是双龙抢宝之说?是的,惟有风调雨顺才有这方人的幸福和美满,有这两条龙作为高山梯田的根基,还怕来年不丰收?跨过高山梯田继续深入洞中,只见三尊石佛屹立。前往视之。原来是观音、如来、财神等天界神尊。工作人员说此乃走完天界,全得三尊的庇佑了,至此水洞已走完,惊奇的是三尊都是石头的原生形状,绝非人工镂刻。
从水洞出来,天空中的艳阳正直直地照在山谷上空,满谷清净明澈,神清气爽,我们又沿着右边山路,寻访卧藏于半山腰上的旱洞。
进入旱洞首先是一段笔直如梯的石阶,小心翼翼地扶栏而下,好不容易走到平坦处,腿脚已发麻发酸,正要止步歇息,一同伴已在前面说:“好大的大厅。”呵!这么大的大厅当真少见,纳数百人在里面议事开会亦不嫌拥挤,四面八方的石头已经远远的退却在后面。这样宽阔的石洞记忆中惟有阿庐古洞,顿觉空间辽阔,禁不住脚下生风,大踏步而行。在一转角处被一根晶莹剔透的白玉柱子迎面挡来,在云南大多数石洞都能见到这种擎天玉柱,惟有这里的粗细均匀,白如璞玉。绕过石角刚行不远,前方又被一白墙拦住,走近一看,原来是一面硕大无比的屏风,千百万年的碳酸钙沉淀沿石壁流淌下来,已形成坚不可摧的一道玉屏,我用手轻抚,冰凉的CACO3溶液粘在我的手上,前行数步已到达洞底。
游完水旱两洞,沿山路又回到丫口来,只见附近村落里的俊男靓女会聚在此,三五成群,啃甘蔗,嗑瓜子,我等渺小文人之辈觅得树阴下干净一隅坐下来,只听见附近林子里的鸟鸣声声。原来,这真是一片未被开发的胜景,连鸟雀都还不怕人哩!
路线是:从宣威城北一直出去,到十里铺沿着倘塘路线走,经来宾,到石丫口村拐东而去,前行两三里就到龙洞了。
路况:山上都是土路,相对平坦,山势也不大,应该是说乌蒙山的边沿地带。
来源:社区:麦田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