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民族简介
在自治州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壮、苗、彝、瑶、回、傣、白、蒙古、讫佬、布依、汉等1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6%。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和相连一片的特点。形成了“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分布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居住在文山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始终保持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艺术形态和习俗风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显得古老质朴、丰富奇丽而多姿多彩。
壮族
文山州壮族分布于全州八县,多数聚居在各县城郊区、平坝区、湿热河谷地带及部分乡镇街道集市上,少数与汉、苗、彝、瑶等民族杂居于山区、半山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文山壮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稻作“那”文化,干栏、风雨桥建筑文化,糯米粑、岜夯鸡(菜)系列饮食文化,棉纺织、壮锦、银饰文化,铜鼓文化(今天壮族地区发掘和发现的铜鼓已达数百面),舞蹈文化(铜鼓舞、弄牙歪、手巾舞、纸马舞、草人舞)和具有壮族水乡特色的江河摆渡独木舟(俗称猪槽船)等。文山壮族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如小年节、三月节、牛王节、隆端节、尝新节、赶花街等。
苗族
文山州苗族主要分布于全州八县,多聚居于山区和半山区,少数与汉、壮、彝、瑶等民族杂居,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以刺绣、蜡染工艺最为有名,文山州苗族(绘)制出的刺绣、蜡染工艺品畅销老挝、泰国、美国。芦笙是苗族有名的民族吹奏乐器,它具有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节日期间,伴有丰富的商贸活动,还有竞技性、观赏性很强的踢脚架、爬花杆、斗牛等民族体育内容。除花山节外,文山州苗族还过祭龙、端牛节等。
彝族
文山州彝族全州八县均有分布,人口相对集中于14个彝族乡,多数聚居于山区少数分布在坝区。文山彝族支系较多,服饰丰富多彩。其中以富宁黑倮支系、西畴(新寨)倮支系两种服饰最具特色。彝族崇尚火,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最为著名。此外还有花脸节、跳宫节、荞菜节等节日。彝族舞蹈以丘北县普者黑撒尼支系的大三弦和仆支系的小三弦、富宁倮支系的长伞舞最有特点。其中小三弦舞不但观赏性强,而且娱乐性、群众参与性都很强。
瑶族
文山州瑶族主要分布在富宁、麻栗坡、广南、马关、砚山、丘北、西畴等县的边远山区。州内有富宁洞波、麻栗坡猛硐两个瑶族乡。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州内瑶族三个支系服饰各有千秋;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唐宋以后成书的故事发现30多个,口头流传数百个。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最有特色点的风俗是“度戒”(或称过法)即“成人礼”,每个瑶族男孩,长到九、十岁以后都要由祭司主持度戒仪式。
回族
文山州回族主要分布在砚山、丘北、文山、广南等县公路沿线,信仰伊斯兰教,善经商。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反映生产生活、爱情、友谊和宗教信仰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内容朴实简洁,形式多样,语言流畅,通俗易懂。节庆有古乐邦节、圣纪节、开斋节等。
傣族
文山州傣族主要分布在马关、麻栗坡、文山、砚山等县,多住在水源丰富的河谷地带。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如《祭龙的由来》、《娜娥和三倮》、《依叶和依玉》等。州内傣族能歌善舞,歌有古歌、酒歌、情歌、山歌、儿歌等,舞蹈主要有栽秧舞、竹竿舞、孔雀舞、花棍舞等。节庆主要有春节、二月节、泼水节等。
白族
文山州白族主要集中在丘北和文山两县。州内白族有许多广为传诵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嗑松大树的传说》、《万寿寺的来历》等;保留至今的剧目有《看亲》、《双手把门开》、《父子亲》等;传统舞蹈如《脚恋舞》、《绣围腰舞》。境内白族几乎每月都有节日,一些节日与宗教活动关系密切,春节是白族隆重的节日。
布依族
文山州布族主要分布在马关县境内。“吊脚楼”是布依族传族的房屋建筑样式。传统节日主要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和“六月六”。民间流传的布依族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诗歌、童话等口头文学,传颂着民族的历史。
蒙古族
文山州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麻栗坡、西畴县。其语言、宗教信仰、婚丧习俗及传统节日多数与汉族相同。文化艺术方面有《金香炉》、《阿扎拉》等民间传说,有《求婚歌》、《草、原歌》等民歌。
仡佬族
文山州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麻栗坡、马关、富宁、砚山、广南等县。仡佬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流传在麻栗坡县一带的有《兄妹造人间》、《花子闹寿席》等。除口头的民间故事外,仡佬族在富宁县境内还有《诉苦歌》、《打牙歌》等。节庆主要有春节、开财门做阳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