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人,与汉藏语族的彝、拉祜、景颇等族有渊缘关系。历史上曾有“卡多”、“雅尼”、“碧约”、“和蛮”等10余种称谓。约在公元九世纪,哈尼族从红河中游南迁进入西双版纳。现有总人口15.8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19%,分布于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的各山区,其中尤以勐海县格朗和乡分布最为集中。
哈尼族在西双版纳分为吉威(平头爱尼)、吉坐(尖头爱尼)两个支系。哈尼族把“送米窝”作为元祖,一直延用父子连名制,父连子,子连孙,即父亲名字的末一字,作为儿子名字的头一个字。哈尼族信奉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每个哈尼族村寨都要建一道寨门,称为龙巴门,作为村寨与山野的分界,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外地病人、牛马和非正常死亡之人的尸体不许入门,而村中生畸型胎儿的妇女和被认为“鬼怪”者,则被逐出寨门外。
哈尼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楼。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极富特色,少女头上戴帽,帽上和上衣上缀满银饰、珠贝、彩羽、彩穗,腰间系两条绣着彩色图案的飘带。百褶短裙下,腿上裹绣有图案的绑腿,再挂上一只缀 着彩穗、珠串的挎包,全身彩色斑斓,花团锦簇,妩媚动人。
哈尼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媒妁定婚,举行婚礼时有“抢亲”习俗。哈尼族的节日较多,主要“嘎汤帕”节(新年节)、“耶苦扎”节和新米节。
哈尼族语属汉藏语系藏语族彝语支。哈尼族没有文字,民间文学只有口头文学,内容有神话、传说、故事、谚语等。哈尼族人民能歌善舞,普遍流行的舞蹈有“咚巴查”“嘎沙搓”、“入湟湟等”。哈尼族以生产粮食为主,而勐海县哈尼族的茶叶生产也有相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