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古城维护费有没有大范围征求全国游客意见?
8年前,云南丽江“首创”收取古城维护费,如今,与其相邻的大理又要步其后尘。
大理有关部门想方设法保护古城的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但是,选择收取保护费的方式,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有两点疑问:在作出收取维护费决定之前,有关方面有没有大范围地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如何确保维护费将全部用于古城保护并接受有效的监督?
从媒体报道和众多网友的态度来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维护费的主要买单者是旅行社和旅游者。那么,大理有责任事前向全国游客和旅行社广泛征求意见,并遴选相关代表,召开民主、透明的听证会。然而,事实上,包括笔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直到云南省发改委和财政厅近日发布通知后才惊讶地得知此事,更别说提意见和参与民主决策了。没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决策怎能让人信服?
至于古城维护费能否做到专款专用的问题,人们更有理由担忧,因为有丽江的“前车之鉴”。有媒体披露,审计结果显示,2007年丽江古城维护费收入有1.68亿元,而其中用于古城维护的资金少之又少。丽江如此,大理就没有可能吗?在大理没有向社会公布古城维护费的使用和监管方案的情况下,民众有理由怀疑大理收取古城维护费的实际效果。
如此看来,大理收取古城维护费的决定一经公布就遭遇一边倒的质疑和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深入分析后笔者发现,无论是此次大理拟收取古城维护费,还是不久前丽江欲“围城收费”,以及近年来景区门票“涨”声四起,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我国很多景区盈利模式单一,严重依赖门票经济,缺乏创新。随着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型与休闲度假型转型发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景区亟须研究的课题。
在这方面,杭州走出了一条成功路。自2002年以来,杭州对西湖周边景点陆续实行免票,打造出旅游金字招牌,不但使杭州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而且带动了当地宾馆、餐饮、交通、商业零售、会展、通讯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以每年2530万元的门票损失,换回了100多亿元的丰厚回报。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真正想要更好地保护古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那么,就不该将眼光局限于增加收费项目上,而应在创新景区盈利模式上下足工夫。笔者建议,大理利用已有的良好品牌形象,全方位拓展景区产业价值链:一方面,深度开发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旅游衍生行业,丰富服务的类型,提高景区旅游产品与服务档次,全方位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景区的综合收益;另一方面,利用古城的资源优势,将景区经营向节庆、会展、房地产、广告、影视、文化等关联行业拓展,通过对景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景区盈利能力,促进景区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胥波)(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