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战,总得有人买单
毕先生此次担负着全家人十一黄金周的旅行安排重任,他想报名参团,可他去了几家旅行社,却越逛越犯晕。尽管旅行社推出的各种行程线路丰富,但在他看来,似乎这家有的别家也有,类似的线路产品,不同旅行社之间报价相差不大,有的还承诺额外赠送景点游以及有其他优惠等,比如一家旅行社推出的某条线路890元,而在另一家旅行社得到的同样线路的报价却是790元。如果他们一家四口都选择报名这条线路的旅游团的话,意味着可能会节省400元。这让他不得不再认真考虑一下。
而比毕先生更犯晕的是刚来昆明住到女儿家的刘女士,一下火车就因为手上拎了大包小包,就立即被认出像个“外地游客”,还没到家,就已被塞了一大堆旅行社推介的线路宣传单。由于刘女士正好打算在云南好好旅游一下,这不费吹灰之力拿到的众多旅游宣传单,让刘女士喜滋滋地开始挑选,最终她选定了一个价钱看上去特别诱人的行程——四天双飞西双版纳只要1500元。她特意赶在了黄金周旅游高峰前去旅游,可当她到了版纳的当晚,就被导游极力推荐自费去看了180元一场的演出。而接下来的几天里,行程里安排的光是去卖植物精油的店,就去了4家。而她以为捡了便宜买回来的50元一只的玉手镯,却被女儿泼了一瓢冷水:“这种玉镯在昆明就可以10元买到,都是假的!”
他们都只是普通的旅游消费者,但像他们这样在旅行社的“低价”促销的攻势下“站不稳立场”的,大有人在。“以价格来挑选旅游产品,就意味着旅游有时候变成了一件无法完全预知的‘押宝’行为,如果事后皆大欢喜,当然万幸,但多数时候是一开始越觉得捡了便宜的,最后心里落差越大。”刘女士说。大多数消费者在众多类似的旅行社行程报价单前,以价格来挑选产品,似是无可厚非,但不可否认,这也反映了当下旅行社仍摆脱不了的价格战困境。
现象
旅游旺季时旅行社更容易打价格战
虽然《旅行社条例》已开始施行多时,但不少旅行社承认目前市场上仍存在“超低价团”,并对旅行社之间仍在打价格战的现象,心照不宣。
有业内人士透露,至今,仍有旅行社操作低价团,甚至低价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比如说,有的旅行社接东北团到云南旅游,旅行社可以不收游客团费,也不收机票钱,甚至还给每个游客倒贴300元。而来了云南后,行程安排几乎都是购物。这也是被云南旅游界常诟病的“零负团费”。有很多人为此质疑,“为什么《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都出来了,还有人有法不执?”康辉旅行社副董事长肖刚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属于长期以来旅行社行业内的恶习产生的惯性,不会因为条例的出现而迅速止住,条例的真正实施,可能还要有一个很长的阶段。同时,他说,价格战主要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而非高峰期,因为在出游高峰期,交通费用、房费、景点门票等成本都较高,旅行社没心思在这个时候打价格战,因此,游客在黄金周出游时反而不必过于在旅行社行程报价上过多比较。
价格战背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即使是有了线路成本价等信息公开后,仍需广大消费者的配合。大多数消费者仍习惯用价格高低衡量产品好坏。对此,旅行社也表示很无奈。康辉旅行社内部有个粗略的统计,承接的低价团大概占80%,标准团占15%,而所谓的二人、五人即可成团的所谓“高端团”连占比5%都很难达到。
标准团以及高价团对大多数旅行社来说,难以形成规模。而旅游经济又必须要规模团才能顶上去。旅行社试图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开发更多的二人团、家庭团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据旅行社反映,奇怪的是,多数旅行社的低价团只要正常做,还能每年给国家上交高额税收,这说明低价团仍有相当大的需求。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低价的背后,基本上都安排了旅游购物环节。有的消费者心存侥幸:“反正我不购物就行。”但他们有的人后来发现,即使不购物,旅程中也有大量时间被浪费了。而且还有许多不得不参与的自费项目。有的消费者在密集的旅游购物或自费项目中却发现,原来自己花费的比原先预计的要多得多。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邀高级研究员王坚博士认为,不是这些消费者不知道低于成本价的旅游,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旅游品质,但在这个简单的常识面前,他们往往迷失于人性的从众心理了。
肖刚说,往往是高价团没有投诉,如有投诉,肯定是旅行社的不对。而低价团的投诉往往特别多,没有预先支付的旅游成本,必然要在之后的旅游行程中找回来,这就引发了很多低价团游客的心理落差。这正好应了那句江湖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