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的主人--独龙族
在怒江州西北部,有一条独龙江,在这条至今还很少为世人所了解的江边峡谷中,生活繁衍着一个仅有4100余人的民族--独龙族。它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怒江州的独有民族。
独龙族的祖先最早活动于金沙江、澜沧江一带。由于人口较少,又处于不断的迁徒流动中,所以在元明以前的汉文史书中其确切的族称很难考定。但自汉代以来,他们已在独龙江、怒江流域活动,则为学者所公认。
在《元一统志》中,记载:"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番,曰卢,参错而居。"其中"撬"为"俅"字的同声异写,过去俅族居住的地区叫俅夷地,其地的江河称俅江。今独龙江上流仍叫俅江,因此,"撬"人应是对独龙族最早的称呼。到清代的《云南通志》一书中对他们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记录:"俅人……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跃足。妇女缀铜环,衣亦麻布。……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
直至50年代初,他们仍被称为"俅帕"、"俅子""曲洛"等。1952年,才正式被定名为独龙族,关于这个名称,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独龙江地区的解放过程中,曾任旧乡长的知名人士孔志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被任命为贡山县第四区(独龙江流域)区长。1952年,孔志清作为独龙族人民的代表,到北京出席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的民委扩大会议。
在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各族代表:当周总理和孔志清握手时,寻问他是什么民族,孔志清回答:"旧社会我们被称为俅子或俅族,我们自己称独龙。"周总理听罢点头说:'那你们应该称为独龙族。"就这样,有关部门确立了独龙族这个称谓,独龙族人民也真正成为独龙江的主人。他们世代生活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独龙江峡谷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这片富饶土地的开发,独龙族向外部世界展现出迷人的风采,成为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